京山历史沿革

京山县地域,自有史书记载到现在已有二千多年了,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京山地域县名更替、县址变迁是比较频繁的。京山人民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。从王匡、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到永漋人刘英、刘铁两弟兄率众响应辛亥革命,直到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,京山人民对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今根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考察,将京山沿革作一个概述。

京山是在古代夏、商、西周时期未见文字记载,对于当时的名称和疆界无法考证。春秋时期,京山为楚郧子国及雍澨、远澨、汊澨地 (即今司马河、大会桥河、钱场河),这是京山县地著迹之始。鲁定公四年(公元前506年)楚昭王奔随,济于成臼,即今钟祥臼口镇,水源出聊屈山,如臼形,因名臼口,聊屈山是过去京山和钟祥的交界处。后秦楚相争,秦昭襄王八年(公元前299年)派一个叫芈戎的将军攻楚,占领了新市。裴中郎引《晋帝纪》:江夏有新市县,是为县著名之始。但当时新市是一个聚落,亦称邑。按《宋淳熙图》,新市在今京山北部的川岗以南、旋潭以东的地方,即令三阳镇石羊康家塝。
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废封建为郡县,新市属南郡。汉初置云杜县,属江夏郡,县治在京山。据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载:“据《文献通考》:汉初,项籍分共敖为临江王,都江陵,县在国内。五年,国除,高祖分南郡置江夏郡。《前汉书·地理志》:江夏所统县有云杜。”云杜属江夏郡。《水经注》卷二十八云:“《禹贡》所谓云土梦作乂,故县取名焉”(乂,作治理之意) 。云杜县名即由此而来。

西汉末年,新市人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,更使新市名震古今。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云:“王莽末,南方饥馑,人庶群入野泽,掘凫芘而食之,更相侵夺。新市人王匡、王凤为评理诤讼,遂推为渠帅,众数百人。于是诸亡命马武、王常、成丹等往从之,共攻离乡聚,臧于绿林中,数月间至七八千人。”《水经注》卷三十一云:新市县有三王城,为王匡、王凤、王常屯兵所。今县东北太阳山东,故址犹存。后匡、凤入南阳,号新市兵。三王城在今三阳镇三王城三王台村。

东汉初年,分安陆西境立南新市侯国(《后汉书》 3630页载: “列侯,所食县为侯国。”同书3482页注:南新市侯国“案本传有离乡聚、绿林。” 离乡聚、练林均系地名),属江夏郡。因当时中山(今河北)有新市,故加“南”以别之(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。南新市治所开始在康家塝,后移至今宋河镇秦关。《水经注》卷三十一云: “大富水……又西南流径杜城西,新市县治也,《郡国志》以为南新市也。”《湖北通志》里的三国时期湖北省图和清代京山县图,都把南新市标在以后的富水县治所。南北朝刘宋时,南新市改为新市。

晋初仍因汉置江夏郡,统县七:安陆、云社、曲陵、平春、鄳、竟陵、南新市(《晋书·地理志》)。现京山地域当时为云社和南新市县地。晋惠帝时(公元290-306年),分云杜置新阳. “《晋书》: 汝南王亮之孙祐传,以江夏云杜益封。刘宋景陵太守所统有云壮,有新市子相,有新阳男相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新阳治,云杜故城,分云杜立……至是始分云杜之北境、县东南地立为新阳。曰新阳者,取新市之阳云尔。武帝时,庾悦死,迫封新阳县五等男。齐高帝封纪僧贞为新阳县男,改二县隶安陆郡,郡治今德安。”(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

齐因宋制,而以北朝之魏日渐南逼,荆郢首当兵冲,辄相侵并,至有一县之地,分置数郡,时兴时废。竟陵郡领县六:竟陵、云杜、宵城、长寿、新市、新阳(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)。这时的云桂,为今沔阳县境地,因晋时京山境内云杜改为新阳后,沔阳境内云杜还存在。南北朝梁时改置沔阳县,云杜之名始废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

南朝梁普通中,田金生据新阳,郢州刺史元树讨平之,因与其地置新州,立梁宁郡,治新阳,而分荆州之武宁郡来属。新市如故。

西魏废帝三年(公元554年),宇文泰秉政,置州、郡、县,改新州为温州,改新阳为角陵,又分角陵地置盘陂县(《隋书·地理志》)。梁宁郡领角陵、盘陂二县(《湖北舆地图记》)。改新州为温州,以界有温水(即今县东南十里汤堰);改新市为富水,为富水郡治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《隋书》云:“富水,旧曰南新市。西魏改为富水,又置富水郡。开皇初郡废。”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,罢郡,县隶州,富水、梁宁二郡皆废(光绪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。新阳县治成为温州治所,角陵县治设在皂角镇(今天门县皂市镇)。

隋炀帝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,又罢州为郡,废温州,改角陵曰京山,县盘陂入焉。温州废以后,京山与富水二县并属安陆郡(《隋书·地理志》)。京山现域全境,这时分为京山县、富水县管辖。京山县辖域为今县境之中、南部,富水县辖域为今县境之北部。

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改安陆郡为安州,领安陆、云梦、应扬、孝昌、吉扬、应山、京山、富水等八县;其年又以富水、京山二县属温州(《旧唐书》卷四十)。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云:“唐武德初,县入唐,复于京山置温州,以县及富水隶之。贞观八年(注:公元634年),以长寿来属;十七年,州废,以郢州移理于京山,未几,还治长寿,二县隶焉。开元十一年(注:公元723年),以天下十道分十五采访使,郢州及二县属山南东道……及梁太祖遣杨师厚伐唐,取其九州,而郢在其中,开平四年(公元910年),二县随郢隶邓州宣化军。”

宋乾德二年(公元964年),省富水入京山(《寰宇记·纪胜》)。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云:“省富水入京山,仍隶郢州。盖至是二县合,而县之疆域始定。”从此,京山县名再没有变更过。太平兴国二年(公元977年),罢节镇与郡,直属京师;三年,分属京西南路,郢与邓、随、金、房、均、唐七州隶襄阳府。南宋绍兴初,郢州为伪齐所据,后岳飞以兵复郢州,县复归宋(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。

元至元十二年(公元1275年),郢州安抚赵孟以城降元,县入于元。先是县因兵乱,徙治汉滨,至是还故治。十五年,州升为安陆府,领县二:长寿和京山(《元史》)。

明朝正德十六年(公元1521年),世宗入践大位。嘉靖元年(公元1522年),封驸马都尉崔元为京山侯;十年,州升为承天府,县仍隶焉(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。

清顺治二年(公元1645年),承天府仍改为安陆府,县隶之,辖于荆西道,守巡各一。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裁巡守,辖于荆南道;十三年辖于安襄郧荆道(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。

民国时期,废府存县。京山曾属湖北第六行政督察区和属于江陵及天门行政专员公署。

抗日战争时期,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京山。1939年春夏,李先念、陈少敏等同志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来到京山,组织和领导豫鄂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。为了有利于抗日战争,曾先后建立京山县、京北县、京(山)应(城)县、京(山)钟(祥)县、京(山)安(陆)应(城)县,天(门)京(山)潜(江)县,均属豫鄂边区行政公署管辖。1949年建国以后,一直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管辖。

今京山县地域最早见于史书的是新市,为县著名之始。京山历史上曾出现过云社、南新市、新市、新阳、角陵、盘陂、富水、京山等县名。战国时的新市是一个聚落,亦称邑,它影响了以后有些县名的称呼,如南新市、新市、新阳。京山为古郧子国。《左传·楚纪》云:“郧国在郧杜”。晋人郭璞作“云杜”。按汉之云杜在京山。这就是云杜县名的由来。改新阳为角陵,以县有角陵山(《京山县志·沿革》)。现经调查,无角陵山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记载:“皂角镇,县东南七十里,接景陵县界。《寰宇记》:地多丘陵及皂角树,西魏因以角陵名县。”富水取县界富水为名(《元和志》)。京山因县界内有京山,一称京源山为名(《太平寰宇记》)。京源山在县城东十五里,山在今永兴镇京源村周家窝村后。这就是京山县名的由来。从隋炀帝大业三年开始定名京山,经过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直到现在,采用这个名称巳有1370余年的历史。新市从公元前299年著名,到东汉光武初,历时约320年,云社历时约500年,南新市历时约390年,南北朝时的新市历时约130年,新阳历时约250年,富水历时410年,角陵和盘陂二县各历时53年。

今京山地域从三国迄隋,县名变化频繁,称呼各异,县境分合省并,隶属糜定,盖由于京山现域内溾水和大富水两大河流,一南一北,由西向东,贯穿全县,因此,历史上就以这两大水系为界来设县置邑,封疆划域。大富水(俗称宋河),是京山现域北部的一大河流,南新市、新市、富水县城故址,都在大富水之滨,溾水(俗称京山河),是京山现域中部的一大河流,云柱、新阳、角陵、盘陂、京山县城故址,都设在溾水之滨。由此可见,在历史上,京山是分南北两大部分各自为政地进行治理的。尤其是在三国时,南新市和云杜二县属国都不同,南新市属魏国江夏郡,云社属吴国江夏郡,两个江夏郡的治所各异。

今京山地域最早见于史书的新市,遗址在今三阳镇石羊村康家塝。曾经设过县治的地方有:秦关(东汉南新市到宋富水,在今宋河镇秦关村)、皂市(西魏角陵,在今天门县皂市镇)、盘堰畈(西魏盘陂,在今永兴镇盘堰畈村),加上现在的县城(从西汉云杜、西晋新阳、隋京山以至于今)。现在的京山县城,西汉至西晋时是云杜县治所,是否准确,历史上有过争议。现在作了初步考证,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在叙述王匡、王凤起兵时云:“地皇二年(注:公元21年),荆州牧某发奔命二万人攻之,匡等相串迎击于云杜,大破牧军,杀数千人,尽获辎重。遂攻拔竟陵,转击云杜、安陆安陆……还入绿林中。”从叙述的地理位置看,云杜在京山。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所载三国和晋的古荆州图中,云杜都标明在京山。《辞海》第1084页载:“云杜:古县名。西汉置。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县。”解放前,京山旧衙门的仪门上一边写云柱邑,一边写角陵县;京山西街解放前亦有“云杜古关” 的牌坊。足见西汉至西晋时,云杜县治在今京山县城。

京山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群山环抱,碧水东流,绿树掩映,景色秀丽,就全县而言位置适中。足见前人在这里建县城是经过选择的。1938年8 月29日,京山县城遭到了日寇数十架飞机的轮番狂轰溢炸,几乎沦为废墟,从此生意萧条,满目疮痍。

京山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。1926年,董必武同志领导的武汉地区党组织就派袁传鉴、张国兰、刘素珍、吕醒他等同志到京山建立党的组织,传播革命火种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京山县是贺龙同志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。1931年9 月,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三军来到台岭地区。1932年正月,在罗家台成立了天京潜县苏维埃政府三区第一乡;4 月上旬在何家场召开了天京潜县工农兵代表大会:4月中旬,正式成立了京山县苏维埃政府,县址设在台岭街(庙)。抗日战争肘期,京山县是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,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和豫鄂边区行政公署等领导机关,曾在本县的小花岭、八字门、向家冲一带驻扎过较长时间,领导豫鄂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。1947年底,刘邓大军南下,江汉军区独立旅和洪山分区、鄂中分区部队配合,于12月20日解放京山。从此,京山县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,经过三十二年的建设,城乡面貌、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京山县城已成为一座工业、交通、商业、文教、卫生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型县城了。

(摘自1982年版《京山古今》)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